從全民上癮到集體祛魅,「越吃越貴」的麻辣燙店,為什麼沒人光顧了?
曾經,麻辣燙風味獨特、價格親民,門店總是人滿為患,排隊15分鐘才能吃上很常見。
可如今吃麻辣燙堪稱「技術活」。過去10元能買一碗,現在可能只夠買湯底。消費者當著店員面瀝幹菜水,生怕超20元,可上稱常達50元。調查顯示,外賣麻辣燙算上平臺優惠平均45元,快趕上火鍋價。有的按個收費,蝦滑5元一個、肥牛卷6元一卷,結賬價能超百元。
到了2025年,傳統麻辣燙店內一片冷清,店員刷著短視頻打發時間,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三公裏外新派「川渝盤盤燙」店內,年輕人正興奮地拍攝美食,在社交平臺收獲大量點贊。傳統麻辣燙為何突然失寵,新派麻辣燙又為何能迅速走紅?
消費者健康意識不斷提升,麻辣燙食品安全問題卻頻出,加上消費升級,曾經靠性價比稱霸的麻辣燙創新乏力、定位尷尬。面對新銳品牌沖擊,頭部品牌規模優勢反成轉型阻礙。曾經平價的麻辣燙,是怎麼搖身一變,成了讓大家高攀不起的高價美食?這背後是品牌升級的合理溢價,還是快刀宰人的消費陷阱?麻辣燙行業未來又該何去何從?
麻辣燙源於四川,起初是長江碼頭船工、纖夫的食物。他們生火架瓦罐,舀江水煮魚蝦、野菜,蘸辣椒花椒食用,這便是最初的麻辣燙。其做法簡單,卻能飽腹、祛寒,很快被碼頭及街邊苦力學會擺攤售賣,憑麻辣口感與便捷特點走進四川人家。不過在當下川菜麻辣菜系中,麻辣燙地位不高,冒菜和串串才是主流。
有趣的是,麻辣燙在東北黑龍江賓縣得以興盛。賓縣堪稱「麻辣燙聖地」,縣城有近300家店,平均每100個賓縣人裏就有1個麻辣燙店老板。上世紀90年代,賓縣許多重工業工廠倒閉,人們失業,而麻辣燙零門檻、擺攤就能盈利,成為下崗人員再就業的首選。
#麻辣燙#張亮麻辣燙#楊國福麻辣燙